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站内导航

和声

hé shēng

词语和声

注音ㄏㄜˊ ㄕㄥ

词性名词形容词

基本解释
和声 hé shēng
[]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引证解释
1. 和谐的乐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2. 调和声调;协和声调。《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3. 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1. 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2. 随声附和。 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和谐的乐音。《国语·周语下》:“夫耳内龢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韦昭 注:“耳闻龢声,则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 edu.pub

相关汉字|

和声相关词语
搜词语
和声相关成语
搜成语
哀声叹气不声不吭沉声静气不声不响趁水和泥低声细语风声鹤唳怪声怪气和气生财疾声厉色娇声娇气寂然无声唉声叹气不动声色不露声色此唱彼和大声疾呼低声下气地利人和恶声恶气风和日丽吠形吠声吠影吠声风和日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割地求和歌声绕梁鼾声如雷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好声好气和颜悦色和衷共济和璧隋珠和盘托出绘声绘色和衣而卧和睦相处绘影绘声欢声雷动绘声绘影口口声声空谷传声敛声屏气雷声大,雨点小力竭声嘶民和年丰泣不成声诺诺连声屏声息气人声鼎沸怯声怯气忍气吞声曲高和寡声色狗马声势浩大声泪俱下声情并茂声东击西声音笑貌声振寰宇声罪致讨声色犬马声名狼藉声色俱厉声威大震时和年丰声价十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随声吠影唯唯连声万籁无声先声夺人无声无臭销声匿迹先声后实心平气和鸦雀无声言为心声一倡百和怡声下气一唱一和燕语莺声应声虫饮泣吞声一团和气异口同声饮恨吞声铮铮有声远来和尚好看经作金石声喏喏连声虚张声势悲声载道和蔼近人敛声屏息默不作声屏气吞声屏声静气上和下睦